插值法对特征周期的确定

特征周期是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此参数的不准确会导致结构设计出现严重偏差。一般情况下,结构设计人员会根据地勘报告中确定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经查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6年版)表5.1.4-2或《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表4.2.2-2对特征周期进行确定。

但有一种情况需要设计人员特别注意,因为这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单独计算才能确定特征周期,那就是当场地实测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两种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按照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

《建筑抗震规范》第4.1.6条:“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其条文解释中说:“当有充分依据时,允许使用插入方法确定边界线附近(指相差±15%的范围)的Tg值。”《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第4.2.2条第3款:“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4.2.2-2采用。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本规范表3.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

根据朱炳寅教授编著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于分析GB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CS160:2004)的相关内容,编写了插值法计算特征周期的计算程序,供大家设计时参考!

使用时注意:

  1. 使用时仅需按实际情况分别输入设计地震分组、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即可完成计算。
  2. 该程序自动判断是否需要按规范要求进行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
  3. 在需要插值计算时自动计算出正确的特征周期结果。
  4. 新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已经通过审查,经查阅征求意见稿,其特征周期的插值计算表有一定的修改,待正式版实施后对计算进行相应修改。
此条目发表在混凝土构件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